|
关于强化椒江区医化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思考 |
|
近年来,椒江区立足省级危险化学品重点县的实际,全力开展危化品治理攻坚战并取得较好实效。但医化园区在管理机制上仍未达到省政府关于危化重点攻坚县监管要求一体化、应急保障一体化、园区监控一体化、人流物流管控一体化、医疗救助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管理要求。本文从椒江区医化园区的现状出发,剖析园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浅谈椒江区医化园区建设发展方向的建议。 一、椒江区医化园区基本情况 一是量大面广,监管压力大。医药化工行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全区现有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 114家,其中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化品生产企业10家,涉及重点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1家,风险性较高的35家生产和储存企业主要集中在外沙、岩头和章安黄礁区块,包括海正药业、海翔药业、东港集团、九洲药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二是风险隐患不少,防控压力大。2019年,椒江区邀请省级安全专家,集中人员、集中力量对危化企业开展两轮拉网式、全覆盖的大排查大整治,共排查危化生产经营企业275家次,责令限期整改132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700多条,立案处罚6起。从这两轮大排查大整治情况看,目前危化企业的风险隐患不少,特别是设备老化、布局落后的老厂区,已跟不上安全生产的新形势、新要求。 三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部分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投入少,隐患自查避重就轻,只算眼前利益小账,没有算好安全生产大帐。动火、高空等高风险“八大特殊作业”的内部审批、现场管理不规范,导致事故时有发生。2016 年以来,危化领域共发生事故2起,所幸无人伤亡。 二、椒江区医化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手段落后 一是工作机制不顺,信息孤岛现象明显。椒江区正在大力推广“智慧安监”系统,但该平台与公安部门的视频监控系统、交通运输部门的危化车辆管理系统等还无法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二是前期缺少规划,难以实施封闭化管理。椒江医化园区属于自然形成,前期缺少统一规划,处于松散形态。目前,园区内道路(外沙路、海虹大道等)为城市交通要道,一旦进行封路实施封闭管理,将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三是道路运输“失控”,存在部分监管空白。椒江区公路运输管理局依托浙江省管理系统,可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对本地物流企业的危化车辆进行实时定位和远程监控,但是对于进出医化园区的外省危化车辆并没有有效监控手段,无法完全掌握危化车辆是否按要求将货物运送到目的企业后及时驶离,导致道路危化品的运输、装卸环节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 (二)监管力量欠缺 一是监管难度大,专业化监管力量欠缺。危化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量大面广、专业性强,椒江区现有的监管力量(椒江区应急局审批科有4名监管人员,同时负责危化企业的审批、监管工作)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工作需求,需要借助熟悉掌握化工、机械、仪表、自动化控制等多方面能力的专家力量来管控各类风险。 二是重点隐患多,精细化监管力量欠缺。10家重大危险源企业、11家重点监管工艺企业和平均每天多达70余次的动火、高空等事故高发的“八大特殊作业”是最易积聚动态风险、诱发事故的环节,但由于缺少专业人员进行精细化监管,使之无法得到有效管控。 三是视频监控少,风险监测预警无法满足需求。公安部门在园区主干道设置有8个天网高清摄像头,无法实现园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法及时掌握园区内人员和车辆的违法行为来支持监管部门快速介入处置,无法在事故发生后提供现场实时影像来支持救援部门的指挥联络和科学施救。 (三)应急保障不足 一是指挥体系不健全,无法适应复杂的救援情况。危化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涉及到消防、环保、公安、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包括险情扑救、现场控制、环境监测、交通管制等多个环节,加之现场情况瞬息万变,目前的应急指挥体系还无法完全胜任。 二是力量发展不全面,无法满足危急的救援形势。浙东南应急救援海正中心和区消防救援大队是椒江区有效应对园区各种危化灾害事故的攻坚力量。园区危化生产企业建有16支兼职消防救援队,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重要辅助力量,但受困于没有训练场地,缺少资金和专业设备支持,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战勤保障不充分,无法发挥高效的救援能力。园区缺少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支持保障机制,物资、人员缺乏科学高效的调度管理,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到达事故现场前无法调阅企业的应急预案,无法了解事故现场周边的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三、对策及建议 (一)以专家力量为基础,打造园区管理的压舱石 一是建设园区管理平台。对接椒江区“智慧安监”平台,建设“园区安全智慧化”平台,将涉及园区管理的各类信息、系统、功能进行集成,实现风险隐患、重点区域可查询、可视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的作用。 二是组织专家排查整治。政府购买安全服务,邀请省级安全专家定期对“两重点一重大”企业和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安全检查,并将隐患排查、整改闭环的全过程上传“园区安全智慧化”平台,作为园区风险监测预警的重要数据。 三是设立园区监控中心。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设立监控中心,统筹安排注册安全工程师每天到现场核查企业生产装置和罐区、仓库等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运行状态,以及动火、高处作业等高危生产活动的安全风险状态。 (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园区管理的助推器 一是对接危化车辆系统。通过“园区安全智慧化”平台,对接区交通运输局危化车辆北斗定位系统,实时显示本地运输企业危化品车辆运行轨迹,并能在突发情况下进行指挥调度。 二是砌好园区电子围墙。采用电子围栏形式,在园区所有出入口设置高清摄像头,监控危化品运输车辆出入。园区企业每天通过平台上报需进入企业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和临时车辆的情况,监控中心专人负责审批并进行监控,实现对园区人流物流的规范化管理。 三是完善视频监测预警。对接公安的“天网”工程,在主要道口及企业门口安装61个点位高清摄像头,其中新增53个点位高清摄像头,利用8个原天网高清摄像头,通过人脸及车辆识别技术来捕捉车辆和人员状态并传输至“园区安全智慧化”平台。如有非法车辆、人员进出或突发事件发生,系统将第一时间检测到,并启动智能报警,在电子地图上自动定位报警源、弹出报警框、联动视频、发送报警短信等。 (三)以应急能力为保障,打造园区管理的强心针 一是加强指挥体系建设。准确把握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整、集中统一、高效有力的应急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统筹救援力量发展。坚持专职队伍攻坚,社会力量协同的救援力量发展模式,建设专业受训场地,为兼职救援队伍的日常训练、实战演练创造条件。提供专项补助资金助力兼职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使之成为拉的出、冲得上的重要辅助力量。 三是强化战勤保障机制。采集园区企业各类应急保障物资、人员信息、应急预案,融合到“园区安全智慧化”平台,实现应急救援资源“一张图”式管理。一旦某家企业发生事故,系统会第一时间将现场监控影像、企业应急预案和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等信息推送至浙东南应急救援海正中心和区消防救援大队等相关部门,实现应急救援的高效联动。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