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海市东塍镇消防安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是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打造新时代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民众生命财政安全,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的切实举措。近年来,临海市东塍镇以“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打好消防整治攻坚战,实现火灾数断崖式下降,未出现人员伤亡事件。 一、主要做法 (一)齐抓共管,建成三位一体管理体系。一是建成“全责”指挥部。“一把手”牵头挂帅,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辖综合组、整治组、业务组、巡查组、建设组等五个工作组,明确各线的责任分工。二是建成“包村”小分队。按照消防安全隐患轻重和区域特点,将行政村划分为重点村和一般村,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作片负责人具体联系一个重点村,打破日常工作分工,实行“包村”带队抓落实。三是建成“包户”网格员。打破业务和驻村岗位安排,抽调120名镇机关干部,保证每人联系80-100户。召集1800名村、企业党员干部职工组建成120个工作小组,开展全方位、地毯式整治工作,确保管理无漏洞、无死角。 (二)精准出击,重拳推进五大行动。探索实施“消防闭环式管理”工作法,编制排查、发现、整改、督查、验收、清零等6大环节流程图,稳步清剿各类火灾隐患。一是开展业务大培训,统一整改标准口径。坚持以点带面,集中与分村(企)相结合,对14个重点村书记、主任、网格员,辖区规上企业和员工50人以上企业负责人、全体机关干部共300多人进行隐患排查、整改验收、日常管理等方面业务培训,杜绝“朝令夕改”,确保指导规范。创新采取实地教学模式,通过现场专人示范,细化整改步骤,消除“不知道、不理解、不熟悉”三不现象。二是开展入户大排查,解决底数不清问题。落实“包户”责任区块制度,实行“按建筑物进行排查”的方法,形成“三见、三查、三告知”。“三见”即见房东、见承租人、见每个房间;“三查”即查消防安全隐患,查居住人数,查外来人口作息;“三告知”即向房东或居住户告知整改要求和时限,告知逾期或拒不整改的处罚措施,告知火灾逃生基本知识。三是开展隐患大整治,力争空白一处不留。严格遵循“边排查,边整改”的要求,铁腕出手整治各大隐患点位,能整改必须当场整改,不能及时整改的责令限期整改,并保证实时跟踪进度,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落实一处。四是开展日常大巡查,巩固成果常“回头看”。构建每日夜巡机制,调动值班人员队伍进行分区巡查;结合当前工作重点,定期开展“三合一”“九小行业”“五站联合”等专项巡查;推出一日一报制度,每夜通报全镇检查情况,打通监管链条。巡查过程中,对拒不整改或因主观原因整改缓慢的,依照“十条铁规”和有关法规,给予查封停业并处罚款、拘留等处罚,力求各类消防隐患整改到位。截止10月,共出动4782人次,检查3712户,发放《消防责任书》3581份,发现隐患6918处,整改6327处,关停21家,断电整改22家。五是开展“清零”大移交,压实日常管理责任。120个整治小组定期整理好各类表册,并由驻村干部和村主职干部、网格员签字认定后移交接收。高效运用“房管通”“流管通”备案系统,通过网格员定期上报信息,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遏制消防隐患“再反弹”。 (三)补齐短板,加速建设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作战,共创“立体化消防”新局面。一是政企联建。采取“有站点,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标准,积极联合辖区内规上企业及危化品生产企业队伍,合力建成42个微型消防站。实现企业日常管理与消防安全工作相互贯通,完善24小时值守制度,建立常态化巡查,做到“1分钟响应起到、3分钟到场补救,5分钟增援到位”。定期配合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开展联合演练,形成“一点着火,多点处置”的区域联防机制,全面提升自防自救能力。二是乡镇自建。紧扣电动车消防安全治理难点,全镇共投入200多万元,在机关、部门单位、小区、企业和行政村广泛推进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桩及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683套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有效遏制因电瓶车火灾造成的伤人亡人事故隐患。投入80多万元专项资金建设东塍消防站,优化整体装备结构,新增7名专职消防队员,充实基层队伍力量,畅通消防安全“最后一公里”。 (四)创新宣传,深入开展系列活动。深刻吸取多起“小火亡人”悲剧教训,紧扣“全民参与、防治火灾”的主题,着力打造系列警示宣传教育活动,将所在辖区联结成“点、面、线”的宣传阵地,筑起群众生命防线。一是“点”到各家。结合“消防宣传月”等特殊节日,广泛动员机关干部、网格员、村居干部力量,将温馨提示、宣传单、安全小礼品等消防礼物送至各村、企业、学校、敬老院和公众聚集场所,并贴心提供专人讲解、现场咨询等周到服务,有效普及消防安全常识,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0余份,接受咨询2000余次。二是“面”向社区。以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放置展板等多元化形式为抓手,助力各大社区推进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居民消防盲区调查,并制作通俗易懂的消防安全警示片,借助多个LED显示屏全天循环播放,进一步提升居民消防知识知晓率。三是“线”牵群众。组织专职消防队为各村志愿队提供消防业务技能培训,通过现场示范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学带练,以练带建,提高志愿者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村级队伍建设。同时,发动社会单位、居民小区举办现场体验活动,以疏散逃生演练为契机,促使群众逐步培养逃生技能,牢固树立红线意识。截至目前,共开展消防安全演练5次,培训6万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该镇通过多方发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还存在部分的难点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消防基础薄弱。一是建筑规划不合理。受历史、习惯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建筑仍为纯木制结构或土木结构,房屋间距过小,缺乏防火隔离带、消防安全通道等硬件设施,消防用水不足,一经发生火灾易造成连带效应。二是生活方式存风险。砍柴烧火仍是农村做饭的重要方式,村民习惯将未用的柴草、秸秆等堆放在屋内外,一旦疏于防范会带来火灾隐患,甚至助长火势蔓延。此外,房屋内部电路老化,年久失修,也成为农村火灾的重要致因。 (二)安全意识淡薄。一是村民安全知识匮乏。群众个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忙于外出务农等日常事务,接受安全教育主动性不强,缺乏足够的消防常识。此外,因镇里宣传活动时间相对固定、受众群体局限,导致众多村民获取消防知识渠道有限,无法及时补充安全技能。二是企业安全观念不足。部分企业受侥幸心理影响,存在着两种工作态度,迎检时积极配合,不迎检时工作懈怠。同时,经营者重视经济利益,缺乏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专业指导,违规用电、违规使用易燃材料等现象时有发生,产生大量火险隐患。 (三)应对机制缺乏。一是事前预警机制欠佳。本镇消防工作更多侧重于人防,对于火灾整体把控能力相对有限,无法及时发现苗头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通常等火势到发展阶段才采取扑救措施,耗时耗力、效率低下。二是事中处理能力不足。模拟演练和实际应对存在差距,火灾发生后,当事人反应缓慢、判断能力不足,应急操作能力弱,救火意识不强烈,大多都是消极等待救援,影响救援进度,易造成“小火变大灾”惨剧。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夯实消防基础。一是重视网格化管理。编制每户消防安全档案,摸清各建筑构造以及消防设施底数,建立符合户情的消防应急处理方案,疏通安全出口,构筑农村安全“防火墙”。二是完善设施配备。重视消防经费的合理利用,将农村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各村整体发展规划中,开辟隔离带,划分防火分区,在建筑密集区域设置足够数量的消火栓和消防水池,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推广村级微型消防站建设,配齐消防器材,有力保障村民自防自救能力。三是改进生活方式。严格规范秸秆等可燃物的堆放,务必远离火种、热源。鼓励沼气、液化石油气等能源投放使用,树立健康安全生活理念。提供屋内电路设施义务检测维修,严查家用电器超负荷现象,彻底消除电气线路隐患。 (二)深化宣传,筑牢安全意识。一是宣传责任再落实。建立农村一户一党员联系制度,每周不定时上门宣传新政策并检验消防安全知识成效,及时更新村民安全观念。实现企业宣传日常化,形成宣传责任人每月轮换制度,突击检查消防培训实行情况,强化安全事故追责机制,养成“个个会宣传,人人懂消防”的优良风气。二是宣传人群全覆盖。根据不同对象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确保人群无遗漏。利用宣传车、广播喇叭等常见设备在田野、村庄等地全领域播放方言宣传语,便于农民及时获取知识。加强与文化协会等部门的交流合作,针对老年群体开发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戏剧、电影,定期免费播放,让宣传内容更能深入人心。三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在原有固定活动基础上,创新宣传方式,让民众成为真正的“主人公”。健全激励机制,每月在各村和企业定期组织消防知识竞赛,给予优胜者提供油、米、洗衣液等实用奖品,提高民众参与热情。加大表彰力度,推广“最美消防家庭”“企业消防安全代言人”评选活动,进一步发挥典型模范作用。 (三)健全机制,增强防御能力。一是打造智慧消防体系。综合应用大数据平台将重点场所、消防通道、消防设施等纳入信息化管理,开设隐患上报、火灾报警等模块,实现火灾防控、灭火、应急救援等行动智能化监管,做到数据准确、预警及时、指挥到位、处置有效,全力优化消防安全工作效能。二是完善实战演练制度。深入农村开展突发火灾现场处置模拟,针对老人、小孩、妇女等重点人群提供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逃生技能,纠正错误应对方式,转变传统被动理念,切实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建立事后总结机制。分类汇总已发生火灾事件总体内容,分析起因、损失、与近年对比等具体情况,评估预警、应急等措施整体效果,总结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深入挖掘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方案,着力强化消防事件处置能力。 (郭宏杰)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