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企业在这个地方已经30多年了,整个园区一直在转型升级,园区以前有三四十家企业,现在有10多家。”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农纲说,“我们能生存下来,主要是政府在环保整合等方面督促企业提升,企业自身也在强化安全管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沙、岩头医化园区初步形成并逐渐壮大,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浙东南原料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医化园区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群众反响强烈。
“我之前来的时候,我们企业附近都是小化工厂,空气都很臭。”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勤消防保安事务部总监奚坚尧回忆说,“现在味道轻多了,整个外沙园区的企业连围墙都刷得很漂亮,我们公司的围墙刷成黄色,我想这边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特色观光小镇。”
为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自2018年以来,台州市已推动11家企业实行搬迁入园和关闭退出,园区外5家医药化工企业中的3家原有厂区地块的用途将转为总部经营和低风险制剂生产。
“市政府决定全市原则上不再新设立化工园区,黄岩江口化工园区实行总量控制。”台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各县(市、区)都在编制、修订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开展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各地若扩大园区范围,须报请市人民政府同意。
台州龙化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临海市邵家渡街道,经营涂料类产品,目前全厂原料从仓库到生产车间已实现全自动,涂料生产车间仅有2人至3人负责现场检测和产品包装。
随着《临海市危险化学品企业设备及自动化提升实施方案》的出台,每年市财政拨出1亿元资金用于专项补助,鼓励企业升级改造。台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临海市所有涉及设备和自动化提升的危化品企业均已完成‘一企一方案’编制及专家评审工作,进入改造提升阶段。”同时,该措施正在椒江等重点医化园区推广。
“原来的工艺流程是间歇式的,物料需要放进取出。目前,自动化工艺正在推进中。”杨农纲说,“在安全自动化方面,我们引进了一些智能监测设备、安全监控设备,近两年提升力度非常大。”
近年来,台州市开展危化品企业生产全过程安全诊断,全面应用反应安全风险评估、HAZOP分析等手段,所有化工工艺及危化品的蒸馏、精馏、干燥等物理过程,原料、中间产物、产物的贮存使用过程,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过程均纳入评估范围,确保技术、工艺、设备、人员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安全可控。
“在本质安全方面,我们强化工艺源头控制,从2015年开始,我们投入2000多万元建立了安全实验室。”杨农纲透露,“现在每个产品从源头上,像反应热、反应风险等,我们都能评估出来,把这些数据用到安全分析中,最后落到工程的实际控制措施上。”
台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台州市投入5000万元资金,依托台州学院成立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工艺安全实验室,服务全市医药医化企业,如椒江的海正药业、海翔药业、九洲药业,黄岩的联化科技等11家企业分别投入1500多万元,专门引进博士生、高级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从事反应安全风险研究。
“‘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海正中心’‘台州市海正专职消防队’‘椒江区危化园区(应急保障一体化)救援监控中心’。”奚坚尧指着门外新增的“应急保障一体化”的牌子说,“省应急管理厅给我们的补助从之前的25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15万元。”
依托省危化品企业安全风险预防大数据平台,台州市应急管理局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与安全风险分布地图,督促企业落实专人每日开展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截至目前,台州市已将5家企业的6个一、二级重大危险源实时数据接入全国危化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对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我市督促各县(市、区)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化工园区(集中区)安全风险自查自评。”台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计划和防范措施,对达不到要求的化工园区(集中区)、危化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
近年来,台州市通过采取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举措,在企业安全基础、安全监管执法、园区安全管理、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明确监管标准,进一步加强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危化品企业4627家(次),发现隐患10444处。”台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重大隐患44处,责令暂时停产停业36家,立案处罚47家。”
台州市全面开展危化品治理攻坚战,制定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加大督查督导工作力度,市安委办组织4个督导组和工作专班,实行周督查、周例会和周通报制度,强力推动工作开展。同时,以“四查”(翻箱倒柜查、突出重点查、带着专家查、举一反三查)和“四改”(每日通报推动改、明察暗访督促改、挂牌督办限期改、健全机制闭环改)为主要手段,地毯式开展排查,铁腕整治隐患。